best365网页版(中国)登录入口

服务热线:010-61233520-8000
行业新闻
案例赏析 | 5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湿地公园

2021-09-02来源:景观周

导读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兴起,海绵城市概念细分出很多领域。比如:小区、建筑、公园绿地、道路排水等作为城市的“绿肺”,城市湿地公园成为细分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更有“人工海绵湿地”概念的提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5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湿地公园案例分享给大家。



重庆园博园江南湿地公园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806.jpg


       重庆园博园是第八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会址,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鸳鸯龙景湖区域,总占地面积3300亩,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超大型城市公园。


       园内共设有入口区、景园区、展园区和生态区四大部分,包含了10大展区,127个展园。其设计理念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湖岸荻杨迎风舞,水滩鸥鹭啄鱼欢。蓝天白云落碧水,游人疑是天宫仙)。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824.jpg

主入口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831.jpg

步行道


       该设计的本案位于江南园林展区,具体位置坐落于与东入口相邻的山谷地带,面积约27400㎡。采用江南园林理景手法,充分体现江南园林宜人的水乡氛围和淡雅柔美的景致。


       园博园江南湿地公园则正是一处三面环山,湿地水环境怡人的地块,同时项目本身是整个园博园里面最后的一块景观用地,其自身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835.jpg

淡雅柔美的景致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自然风光俨然成为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受到全国各地市民的热捧。而湿地被称为地球的“绿肺”,水孕育生命,湿地滋润生命,因此打造一片生态且富有功能价值的湿地公园,同时对重庆市民有湿地景观科普教育功能是本次设计的首要任务。


       在此基础上,能够让山更名,水亦灵则是本次设计的一个情怀上的追求,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一个周末假日亲近山水的好去处。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839.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842.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854.jpg

海绵城市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03.jpg

跌级花圃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10.jpg

木栈道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14.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17.jpg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21.jpg

水景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24.jpg

平面图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27.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37.jpg

剖面图


       开阔的水面,水生植物放坡形成的生态驳岸,设计中将木栈道伸入水面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亲水性,因为湿地其本身的功能除了净化水资源外还在于让人们亲近的功能。


       在植物种植上,高低搭配,在木平台的地方多设计有各种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来转换人的视觉空间感受,营造一种,走出木平台就豁然开朗的视觉感受,同时让见惯了钢筋混凝土的小伙伴体验一下野趣的味道。





义乌滨江湿地公园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41.jpg


       为解决包括洪涝威胁、水污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等问题并尽可能降低预算及维护成本在内的一系列挑战,同时受到当地农业智慧的启发,义乌江滨河公园设计理念为创造一个低成本维护、具有雨洪调节和净化水质功能、支持本土生物多样性、具有生产功能,同时能提供多样探索、游憩体验的城市公园。


       目标与挑战:从城市宏观的角度来看,项目是义乌江河流绿色廊道系统中一块示范性项目。同时其区位正是未来的城市中心,因此场地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46.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54.jpg


       第一项挑战是洪涝威胁。

       由于受到季风气候影响,义乌江在雨季经常会有洪涝灾害出现。而传统水文工程的解决方案往往是裁弯取直、硬化河道。

       事实上,设计现状已经有部分河道被裁弯取直并浇筑了水泥防洪挡墙。这种做法显然不是景观设计师所能接受的,那么除此之外另有什么他法呢?


       第二项挑战是水污染问题。

       河流水质受到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水质低于中国水质分类标准中最差的劣五类。而这样的水污染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场地所在工业发展活跃的区域。


       第三项挑战是场地内大量的废弃物和垃圾。

       场地内很大部分空间被用来堆放沿街摩天大楼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其他垃圾。


       第四项挑战是对于低维护成本要求的应对。

       由于义乌江沿江遍布大规模的温室,如何可持续的发展并降低维护成本将会是政府很重要的一个考量。


微信图片_20210901141958.jpg


       在确定了以上的多项挑战后,公园的设计目标也逐渐清晰,即为城市创建良好的生态基础设施,以生态的策略良好应对洪涝灾害,修复污染河流水质,重建乡土生境并提供逐渐增多的城市居民丰富的游憩娱乐功能。


       设计策略:为实现上述目标并应对好场地面临的诸多挑战,设计采取了以下几点策略。


       与洪水为友:拆除水泥防洪挡墙,替代以生态友好的季节适应性自然堤岸。通过景观堤岸填挖技术,创造出两条曲折并行的湿地溪谷。


       水杉和乌桕等乡土树种成片的栽植以提供堤顶慢行道荫蔽而舒适的骑行空间。沿河洪水适应性的帐篷和观景台提供人们可以俯瞰滨江泛洪带的良好视景。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00.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03.jpg


       堤内溪谷空间提供静谧的环境:用以堆积自然堤岸的土方挖掘同时创造出了一条内部溪谷空间。同时场地现有的建筑垃圾也用以构筑种植水杉林的树岛空间。


       木栈道曲折穿行于树林和湿地空间,漫步于上的人们将会于城市之中体验到沉浸野草、湿地、树林等丰富自然空间的独特体验。


       架设于树岛间的人行桥使得游客能够游走于各个雨棚间,享受着城市不断蔓延的天际线。


       间或搭设于树岛上的帐篷提供了聚焦点和休憩地。这种双层步道系统戏剧化的增加了场地的承载力同时又丰富了人们的景观体验。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06.jpg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富营养化的河水通过三个风车泵从东部泵入公园,进行进化后用以多样用途。在水泵源头,河水被分流进入两个程序。


       首先,污水通过灵感来源于当地稻田智慧的人工湿地农田的净化,其中矩阵式的木板路沿田埂铺设,池柏分割的稻田中种植有不同种类的湿地净化植物。


       稻田系统净化后的水排入一个夏天供人游憩的水池后再进入根据地形排列的灌溉系统,在需要之时用以浇灌植物,最后水会排入溪谷来滋养湿地植被。


       另一个程序则是将水直接引入溪谷狭长的湿地,湿地中有一系列可以降低流速的生物堤岸用以吸收消纳水中富营养化的污染物质。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10.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12.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15.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18.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20.jpg


       丰产的农田唤起美丽的乡愁:受到场地原有农业活动的启发,场地三分之一的面积设计成为了都市农场。多种多样的农作物种植其中,包括了玉米、豆类、高粱、向日葵、甘蔗和果树林。


       同时,受到场地塘堰、梯田等景观要素的启发,设计中创造了许多分散于都市农场的水景要素和平台来提供休憩空间和独特的景观体验。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23.jpg


       小型公园创造出渗透性的绿色边界:通过充分利用场地上的土堆而创造出的覆盖着浓密树林和竹林的小型分散绿色空间,不但立体化了场地的绿色边界也提供了城市街道以外静谧的绿洲。


       同时,小型绿地不时的分布使得边界空间更加的楔入和动感。各个小型空间又嵌入了各种各样的主题,例如甘蔗园、民族古器物园和入口空间等。这些主题空间不仅模糊了内部绿带的边界,也激活了场地外围的空间。地面架起的长型可渗透建筑空间提供了场地各种服务功能。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26.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29.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31.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35.jpg


       公园的建成给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福音。人们在清晨漫步于木栈道和步行桥;父母带着孩子们在夏日夜晚来到湿地净化后的水池嬉戏;即使在夏日的正午,也有伴侣们休憩于布满鸟的树岛上亭子投下的荫凉里;而老人们非常享受广场和平台的阴影中,望着远处年轻人在溪谷野草中的栈道上探索大自然提供的乐趣。


       设计出的公园生态系统使得城市废弃的用地转变成为高品质低维护的生态基础设施,能提供市民包括洪水调节、河流恢复、本土生境恢复、和食物供给以及游憩服务、美学体验等在内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这个项目正式成为了政府提供给其他城市参考的成功案例。




广州大观湿地公园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38.jpg


       项目采用“海绵城市”理论,修复场地内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系统,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将场地设计成为一条城市雨洪湿地廊道。设计后的公园通过对雨水的调蓄、净化、再利用,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改善了地表水质,恢复了绿地的洪涝调蓄与生态自净功能。项目同时提供了一处可休憩游赏、科普健身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充分发挥了场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综合功能,提供多种自然系统服务。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41.jpg


       项目位于广州市天河智慧城,是天河智慧水廊中的标志性景观节点,占地面积约46.8公顷。场地地势低洼,除新塘水库外主要是农田与鱼塘,有高压线走廊从场地内经过。


       项目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应对广州的自然气候。广州全年降水量大、暴雨频发,极易产生内涝。通过GIS径流分析,场地是区域内的一条重要汇水廊道,中段是新塘水库,末端与杨梅河相接,如何使这条汇水廊道发挥蓄水的功能,缓解杨梅河的防洪压力是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46.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50.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52.jpg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改善水体质量。天河地区河流污染较为严重,杨梅河等多条河流水质在Ⅳ类以下。场地作为智慧水廊的一部分,从源头消除污染,有助于整体水环境的改善,所以在设计收集地表径流同时应该考虑如何去除污染物。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55.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058.jpg


       第三个挑战是营造一个水适应性的植物群落。植物的选择首先要适应场地旱涝交替的变化,场地是汇水廊道,水位在雨季和旱季变化很大,植物既要耐湿又要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地势较低的植物要能经受一定时间的水淹。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02.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05.jpg

陈靖文 摄


       第四个挑战是如何提供一个满足周边居民休闲需求的开放空间。场地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更应考虑到人的使用需求,场地周边是办公区,并规划了居住区,对开放空间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11.jpg


       总的设计策略为:延续水塘肌理,在场地中央挖土,形成湿地泡;挖出的土方就地堆在河道两岸,增加河岸与河底高差,形成谷地;沿湿地设计亲水栈道,栈道布置景观盒与亲水平台,形成连续有趣的栈道系统;在重要景观节点处布置广场和健身场地,完善场地功能。


       场地的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核两翼”,“一核”是指新塘水库,“两翼”即新塘水库上下游的两条谷地。场地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上游百花谷健身区,以人工湿地净化景观和运动健身为主要特色;中游新塘水库观光区,以宽广湖面和环湖自行车道为特色;下游生态幽谷区,以人工湿地景观和湿地花卉为特色。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15.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18.jpg


       通过地形改造形成下沉式绿地,场地可通过自然地形收集、蓄存周边雨水,有效提升了收集雨水的效率。应用湿塘、雨水湿地等技术措施,将雨水留在场地内,明显减少了雨水的外排量。留住的雨水作为景观用水,既可以供人们观赏、又为场地内的植物生长提供了水源。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21.jpg


       新塘水库上游设计了连续的、具有不同净化功能的多水塘-湿地耦合系统,雨水经过沉淀过滤区、病原体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营养物(N、P)净化区、梯田综合净化区、水质稳定区等净化单元的层层净化,最终流入新塘水库蓄存。


       沉淀过滤区,池底铺设砾石和粗沙,种植生物量大、固沙力强、吸污力强的芦苇,有效减缓雨水径流流速,通过自然沉降过滤大颗粒悬浮物、细小沙砾及部分易沉降的污染物。病原体净化区,主要种植香蒲等根系发达、生物量大的挺水植物,利用根部释放的抗生素,将一系列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等去除。


       重金属净化区,构建以浮水和沉水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有效去除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营养物质(氮、磷)净化区,该区主要种植挺水和浮水植物(如芦苇、香蒲、水葱、鸢尾、凤眼莲、睡莲、槐叶萍等),一方面水生植物自身可以吸收大量的无机物促进自身生长,另一方面它的根区为微生物的生存和降解营养物质提供必要场所和好氧厌氧条件。


       梯田综合净化区,利用梯田营造表流湿地、潜流湿地,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每层梯田种植一种植物,均选择植株较高、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的湿生和水生植物(如菖蒲、鸢尾、马蔺、千屈菜、慈姑、菱、茭白等),与土壤中的微生物一同进一步去除污染物。水质稳定区,种植多种净化功能与观赏效果俱佳的水生植物,打造色彩绚烂、物种丰富的雨水湿地景观。 


       新塘水库下游段分为雨水湿地缓冲区和湿塘滞蓄区。雨水湿地缓冲区是由一系列深度约0.5m的坑塘串联而成,通过塘内的湿生、水生植物阻滞水流,降低流速,同时塘底未做防渗处理,通过土壤、微生物系统自然净化径流雨水并补充地下水。


       湿塘蓄滞区是由一系列深度约1.5m的坑塘串联而成,永久容积水深约0.5-1.0m,储存容积即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的部分,可有效削减汇水流域的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减少周边区域的积水内涝风险。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25.jpg


       项目中倡导野草之美与低碳景观,大量应用低维护成本的乡土植物,场地内野花烂漫,水草繁茂,漫步其间,人们仿若又回到了昔日蜿蜒流淌的母亲河畔。


       利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技术,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恢复了场地调蓄雨洪的生态功能,在微观尺度上探索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方法,并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休憩游玩的开放空间,也成为普及环境生态知识的场所。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28.jpg


       地是钢铁厂和造船厂的工业废弃用地,紧邻黄浦江。被改造成为再生的景观:人工湿地,并具有防洪功能。充分利用恢复性的设计策略,处理受污染的河水,并形成美丽的河滨。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32.jpg


       后滩公园设计案例中,利用内河人工湿地带对黄浦江受污染的水进行生态水质净化。设计的内河湿地净化带长1.7km,宽5-30m,采用了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共分为沙砾滩过滤区、植物综合净化区、植物床净化区、梯田过滤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病原体净化区、营养物净化区和水质稳定调节区。


       来自黄浦江的江水进入人工湿地后,随梯田高度和植物高低的落差逐级下渗,经过层层过滤,从劣Ⅴ类水提升为Ⅲ类水;设计的湿地水体净化处理能力为2400m3/日。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35.jpg


       作为黄浦江边的公共空间设计,场地给设计提出了诸多挑战:恢复退化的生境。现场很多工业垃圾,水质也是污染最重,等级最低的。改善防洪条件。


       现状千年防洪提死板僵化,也不利于生态环境,要求有个性、审美与体验。


       场地本身,是狭长的空间,长1.7公里,宽度只有30—80米,如何在这样狭窄的空间内设计满足多种功能的公共空间,是设计所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39.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42.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45.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47.jpg


       设计策略:改造成完善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粮食生产,防洪,污水处理,栖息地修复,以美观的形式组合,并起到教育作用。


       1、人工湿地和再生设计

       通过瀑布和梯田的暴氧,及多种湿地植物将富含营养质和杂质的水体净化,创造宜人水景。加强型城市人工湿地净化系统技术全套应用在了上海后滩公园的内河人工净化湿地建设中。每天处理水可达2400立方米。这些水可为世博提供中水,并节约大量处理费用。


       2、遗产与视野

       工业,农业,后工业三种不同生态文明层次的交叠。


       3、道路网络

       生态恢复景观,都市农业景观,工业景观这三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被路网有效的编制。


       循环主路,湿地垂直道路系列及多种平台,确保了公园与周围环境的无缝连接。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51.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54.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157.jpg


       后滩公园是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用水,生境恢复,防洪等某些范围的典范。


       并保留过去的历史,展示生态文明的未来,完美的做到景观的低维护和高性能。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生态净化模式;同时,吸取了农业文明的造田和灌田智慧,让自然做功,形成低碳和负碳城市景观,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创立了新的公园建造和管理模式。




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211.jpg


       那考河河道沿岸曾有40个污水直排口,水质多为劣五类,河道基本变为臭水河、纳污河。通过积极引入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216.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219.jpg


       针对以往内河整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全流域治理”的创新理念。其中项目设计在主河道上游设置了一座污水处理厂,通过建设截污管道,将河道两岸及周边片区的污水吸纳进厂处理,再经生态净化后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排入河道作为补水水源


       同时通过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对沿河两岸初期雨水进行吸纳、蓄渗和缓释、利用,改善河道生态,构建人水和谐的那考河生态环境。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启发,以广西龙脊梯田为范本,针对城市内河高边坡、红线狭长的特点,独特的设计出以建设净水梯田的方式构建城市海绵城市的方法。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223.jpg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226.jpg


       那考河湿地公园采用海绵城市理论设计,看似是生态景观,其实是自然调节的“市政设施”,项目中通过设置大量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植草沟等"海绵体",对雨水进行自然调节,能防洪涝,净化水质、土壤,回补地下水,修复生物栖息地,又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让市民休憩游赏。


微信图片_20210901142229.jpg


       那考河湿地公园作为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典

热点新闻
010-61233930-8005
best365登录入口